亂停的不只 oBike – 市區停車收費的討論

obike1

oBike單車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台灣,連日也看了不少朋友抱怨,大致下列三類:

“oBike到處亂停、佔用人行道且影響市容”
“oBike把企業成本外部化、濫用公共空間賺錢”
“機車停車格不夠了還被oBike佔用”

當然很多批評看來oBike是代罪羔羊,反而像是對自行車路權的質疑,先釋疑:單車也可以停放在機慢車停車格。接著要聊的則是都會區的停車問題。

房間裡的大象 – 公共空間的停車收費問題

oBike之所以可以用這麼低廉的價格提供服務,的確是以停車零成本的前提估算,這也是招致批評的主因之一。事實上不論商用或私家車,免費使用的公共空間,都是一種交通工具成本外部化的現象。

首先公共空間停車免費或低廉,直接造成沒地方停或亂停的問題。停車免費或太便宜,讓真正需要使用機車的使用者找不到停車位,行人也不好走路,大家都不開心。舉信義商圈平日為例,即便單次收費20,商圈周遭一樣一位難求。
obike2
(剛剛路過拍的)

oBike 亂停的確已經開始產生問題,或者應該說,自行車也一樣有佔用人行道的問題。如果要以公平原則來看,oBike甚至一般自行車,不考慮綠色運輸獎勵或補助的情況下,也應該與機車一視同仁負擔停車費用。

路邊停車合理收費

要提供更好的停車體驗,最好的做法是開始收費或提高費用。許多人可能覺得訝異,收費怎麼會是保障使用權益?舉兩個例子:台北市2015開始對路邊停車的汽車收費,久停不動的路霸消失了,找停車位也比以前容易許多;同一年取消Youbike前半小時免費,市府省錢之外,對我這種常騎的反而舒緩了一車難求的問題。相信真正需要騎機車的朋友,應該願意多花點錢換取停車方便。至於像信義區收費但一樣一位難求的,解決的方法只有漲價一途了,畢竟商圈都有完善的大眾運輸,相信部分用戶會因為停車成本增加而改用捷運、公車或Youbike。

不諱言機車使用者佔大多數,收停車費簡直和選票過不去有其政治風險,相關配套不可免。停車收費可以用「改善商圈機慢車用路環境」為大方向執行,收停車費之餘也塗銷該區域內道路的「禁行機車」字樣 – 取消市區禁行機車道是眾多機車族爭取已久的權益,而且與其減少機車數量,更有效改善交通的方式還是減少私人轎車的數量。

至於自行車收費?以公平性而言覺得可以,但不建議用勞民傷財的牌照管制。在基礎建設完善之前,也許設個販賣機賣個停車貼條什麼的,大原則是自行車使用停車空間也該收費(可以用推廣綠色運輸的方式提供減免,但另當別論)。至於oBike,如果自行車都要收費了,主管機關就可以依照車子數量收取停車費用,這麼一來就不會有營業成本外部化的爭議。

汽機車使用者更該支持共享單車

有過市區開車騎車經驗的人應該或多或少對用路環境不滿,路上一堆亂開車亂騎車的或者到處找不到停車位等都是煩躁的來源。如果更多人可以改搭捷運或者改騎單車,塞車或停車問題不就得以紓緩?甚至市區空氣更好,路上三寶更少、馬路更安全了。

什麼?路上很多人腳踏車也是亂騎不守規矩?難道你希望這些人開車或騎機車嗎?腳踏車比汽機車安全多啦!

最後特別強調,本人非停管或都市規劃領域專業人士,也沒做深入的學術研究,單純就是熱衷都市交通及環境相關議題,提出的問題與建議有其不足或偏誤之處,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這些車商到底花了多少預算在行銷,或者該問,你真的需要買一台車嗎?

今天難得空檔,滑了一下Facebook時間軸,看到這個廣告:
car-campaign

而且不是第一天看到。連我這個不喜歡汽車文明的人都可以看到這個,車商到底下了多少廣告預算啊?

昨天把貝哥哥指南修好之後,看到這個本來想在Facebook簡短唬個兩句就算了,突然文思泉湧覺得好像可以來Blog這邊練肖喂,畢竟這裡可以講多一點字,而且不會一兩天就被洗版洗掉(在這裡可以放兩年都不會被洗到下面!賺到!)

才要寫的時候想想不對,這應該單純是統計上的問題,Facebook下廣告的選項假設大家都一樣,只有地區、年齡、性別三項,頂多加個自填的「興趣」,猜想大部分到了我這個年紀有妻小的男性是買車的大宗。台灣的潮流究竟是不是一樣,工作到某個程度之後,就會傾向買一台車?

講到「潮流」,不如來看看汽車文化發祥地 – 美國的例子,看看人家都市居民是不是也一樣愛買汽車?舉一個人口密度跟台北差不多的紐約市來看(不考慮山區,實際上台北市更擠),這幾年已經有過半的家庭沒買車了;密度更低且大眾運輸不能跟台北市比的舊金山也有三成的家庭沒車。再仔細算一下以舊金山灣區的年均所得265萬台幣,幾乎是台北市94萬的3倍;但同樣一台神車 Toyota Corolla,美國竟然還比台灣便宜。也就是說在美國即使車子的”體感價格”是台灣的三分之一,城市裡面真的會去買車的人越來越少了。

2016年美國的神車售價
2016年美國的神車售價

Screen Shot 2016-07-16 at 4.02.19 PM
2016年台灣的神車售價,奴隸小資方案

想想假設各位有百萬年薪,一台最神的車都要吃掉你半年的薪水,加上稅金停車保養等等,保守估計開個十年,每年也要十幾萬元的成本,還要煩惱颱風天會不會泡水,停路邊會不會被刮(正所謂存在主義的「擁有就是被擁有」)。如果這樣子算下來你還是真的很想要有一台車,代表車商從各位海削來的營業額,再砸大錢買的這些廣告,就真的很有效了。不管是家庭訴求、性驅力、中產階級時尚品味的憧憬、或者年輕活力的趣味,當這些畫面結合汽車這個商品之後,你就會覺得 – 通勤就該這麼複雜,就該拉一顆燒汽油的複雜機械,成天拖著一整盒鋼鐵,內附一堆避免衝太快害死你的安全設計,然後在街上慢慢塞車,培養你的高血壓與心臟病。

一年十幾萬養車的預算,誠心建議把錢留著,每年找家人、女友、朋友出國玩吧,美好的人生通常是經驗的累積,而不是物質的累積。相信我,當你背著背包旅行的那個畫面,遠比你以蹲馬桶的姿勢坐在車子裡塞車的樣子更帥又更美。通勤?搭車騎腳踏車啊!

cool-people

driving-ergonomic
開車的真實樣貌,跟蹲馬桶的姿勢有九成像

參考連結

臺灣行政區人口密度表

全球城市人口排名

List of U.S. cities with most households without a car

San Francisco-Oakland-Fremont California Household Income

Taipei City tops the country in average household income

彩虹之暗面


(圖片取自priceonomics: The Dark Side of the Rainbow: A Lesson in Synchronicity)

Pink Floyd經典之作「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成就的地位不需再強調,尤其迷幻藥盛行且社會氛圍普遍消極的當時,一邊哈草嗑迷幻藥,一邊聽上一輪月之暗面,大概像今天我們喝著垃圾飲料滑著Facebook一樣尋常。

大概都知道,酒精大麻等會影響思考的物質,通常也是催化瘋狂想像的媒介。月之暗面問世後的二十年,一個專門討論Pink Floyd的網路社群(1995年,應該是BBS)出現了一則討論,內容提到一個美國西岸的兄弟經朋友引介,在「月之暗面」播放的同時欣賞1939年的電影「綠野仙蹤」,驚覺兩者之間奇妙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現象,電影人物的一言一行,劇情的推展等,彷彿綠野仙蹤是專門為月之暗面創作的概念電影!隨之一地方報紙特別以此為專題介紹了共時性這一現象,並將月之暗面與綠野仙蹤此一巧合取名「彩虹之暗面」(Dark Side of the Rainbow,「Rainbow」延伸自綠野仙蹤主題曲「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當然,共時性現象想必存在更多意想不到的創作之間,大概是因為迷幻一族聽這唱片已經滾瓜爛熟,加上迷幻狀態常常會天馬行空跳脫思考,如此跳tone的組合才會浮上檯面。不過說真的,在阿財清醒的剛剛,看了配上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的綠野仙蹤,驚覺這部片轉的這一段竟然是人生跑馬燈的暗喻!不得不說,這兩個作品的組合,確確實實的產生了火花啊。


參考:
priceonomics: The Dark Side of the Rainbow: A Lesson in Synchronicity
Wikipedia: Dark Side of the Rainb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