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priceonomics: The Dark Side of the Rainbow: A Lesson in Synchronicity)
Pink Floyd經典之作「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成就的地位不需再強調,尤其迷幻藥盛行且社會氛圍普遍消極的當時,一邊哈草嗑迷幻藥,一邊聽上一輪月之暗面,大概像今天我們喝著垃圾飲料滑著Facebook一樣尋常。
大概都知道,酒精大麻等會影響思考的物質,通常也是催化瘋狂想像的媒介。月之暗面問世後的二十年,一個專門討論Pink Floyd的網路社群(1995年,應該是BBS)出現了一則討論,內容提到一個美國西岸的兄弟經朋友引介,在「月之暗面」播放的同時欣賞1939年的電影「綠野仙蹤」,驚覺兩者之間奇妙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現象,電影人物的一言一行,劇情的推展等,彷彿綠野仙蹤是專門為月之暗面創作的概念電影!隨之一地方報紙特別以此為專題介紹了共時性這一現象,並將月之暗面與綠野仙蹤此一巧合取名「彩虹之暗面」(Dark Side of the Rainbow,「Rainbow」延伸自綠野仙蹤主題曲「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當然,共時性現象想必存在更多意想不到的創作之間,大概是因為迷幻一族聽這唱片已經滾瓜爛熟,加上迷幻狀態常常會天馬行空跳脫思考,如此跳tone的組合才會浮上檯面。不過說真的,在阿財清醒的剛剛,看了配上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的綠野仙蹤,驚覺這部片轉的這一段竟然是人生跑馬燈的暗喻!不得不說,這兩個作品的組合,確確實實的產生了火花啊。
參考:
priceonomics: The Dark Side of the Rainbow: A Lesson in Synchronicity
Wikipedia: Dark Side of the Rainb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