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賽車 (Pursuit Bike)泛指車頭較低的自行車設計,通常這種車會以較小的前輪達成低風阻,非對稱的兩輪對我們這種看慣了兩輪對稱自行車設計的視覺衝突,和直線加速賽用的賽車(dragster, 戲稱funny car)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funny bike這個名稱的由來。其他名字還包括 Low-profile bicycle (低風阻設定自行車),大概反映了低風阻以及適用特定賽事的車型設計。
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可以說是追逐賽車嶄露頭角的開始,也開啟了各大自行車廠對極致低風阻的追求。十餘年的曇花一現,也為自行車史留下一頁浪漫。
Source Cinelli Laser
1. 耐力賽的濫觴 (Stayer Race)
Source 古早的耐力賽,防具提昇之外,其他競賽道具則是大同小異。
自從馬路上同時出現摩托車與自行車,兩者組合的競速方式就油然而生了。早在19世紀末,這種由摩托車引導擋風、自行車跟車的雙人組合,就以致命的高速吸引人們的目光。這種比賽通常在環形自行車場地裡進行,並且以高達一百公里的時速繞行,耐力賽(Stayer) 這個名詞也是由此而來 – 可以維持高速騎乘最久的就是贏家。
Source Stayer 競賽實況
目前的耐力賽裡,前導車通常是相當老式的摩托車(常見BMW老母雞),改裝成以站立的方式騎乘,藉以創造後方更大的低風阻帶。機車的後方裝了一組滾筒架,當做後方自行車碰撞時的緩衝。
Source 離題一下,看一下耐力賽用的前導車。
自行車的設定就更奇妙了,為了更有效降低風阻,前輪通常採24吋,搭配內彎的前叉(內彎的前叉同時也比較適合碰撞前導車的緩衝滾輪),座管也是反過來裝,藉以讓騎乘者的坐姿往前。其他諸多補強包括龍頭與座墊的支架,以及駭人的巨大齒輪比(66/16),完全讓耐力賽單車夠資格晉升funny bike的行列(不過為了區隔80~90年代間的車,還是稱之Stayer bike)。
Source Stayer bike
耐力賽曾經是 國際自行車聯盟 (UCI) 認可的世界盃競賽項目之一,直到1994年被取消。官方說詞是為了精簡競賽項目,實際的原因之一是前導車通常能左右競賽結果,檯面下的金錢交易通常也影響比賽的品質。目前德國與比利時舉辦的六日賽還可以看到這種奇特的競技模式。
Source DeRosa 的Stayer
耐力賽的兩大特色是速度與噪音:
2. 1984年洛杉磯奧運
如果說 Stayer Bike 可以透過順風車的方式達成高速行進,同樣的低風阻概念,是否也可以套用在其他競賽類別的自行車上?其實歷史悠久的斜躺式自行車(Recumbent Bike)也具備了低風阻的特性,不過1933年打破傳統自行車的紀錄之後,傳統自行車業者們就遊說UCI,將這種自行車排除在UCI的體制外。UCI的官方說法也是把自行車競速底定為選手之間的實力較勁,而不是器材的優劣,因此一系列更嚴苛的競賽用自行車規範也應運而生。
Source 斜躺車與直立車的場地對決。
當然只要大方向符合規定,認真一點還是可以找出追求低風阻的手段。70年代一位大學教授 Chester Kyle 和朋友打個賭,試圖比較管胎與開放胎哪種比較快,結果開啟了教授對自行車的更多研究,一連開發了許多UCI禁用的設備,包括風罩等諸多降低風阻的設計,並協助創立了世界人力車協會 (International Human Powered Vehicle Association,IHPVA,斜躺車為大宗)。
Source 博士研究的腳踏車,比較偏向這種類型的。
1984年的地主國美利堅,為了顧及主辦國的面子,找上這位自行車設計的先鋒開發國家隊的座騎。考量到UCI的諸多限制,美國隊掛著贊助商 Raleigh (萊禮) 的名號,端出一系列暴龍短手造型的賽車,提供個人追逐賽與團體100公里計時賽的選手使用。當時這樣子的車架設計,也的確為場地賽向來不甚出色的美國隊抱回銀牌(咳咳, 輸血 “blood doping“, 也幫了一些忙)
Source 1984年的美國隊代表與第一次登上大舞台的追逐賽車。
Source Raleigh 1984 USA Team 設定詳解。
Source 貌似80年代A片男主角的單車測試員,試騎1984年美國隊的戰駒。
Source 1985年Raleigh單車型錄的封面。(翻開才發現封面這台車沒賣…)
當然科技的演進史上,因為環境知識與技術成熟,人們往往會發想出類似的產品概念,或者是互相影響。1980年Colnago也為蘇聯選手打造了一台相似設計的概念車,堪稱時代的傑作:
Source Colnago 概念車
3. 1984 – 1996 百家爭鳴的年代
有了美國隊的示範,一些車廠也競相研發這種大小輪設定的追逐賽車,到了80年代末期,計時賽與場地賽裡面也出現越來越多大小輪賽車。如同前面耐力賽提到的,前輪越小,選手容易進入低風阻的姿勢之外,在追逐賽或團體賽裡面,也可以更靠近前方的選手,獲得更大的低風阻效益。84年美國隊藉由科技單車放的冷槍也只能用一次,88年的首爾奧運裡面,各國也紛紛搬出年餘的尖端科技結晶,
Source 1988年奧運,東德國家隊的碳纖維冠軍車。
Source 1988年奧運,蘇聯隊的亞軍車Takhion。雖然沒用小輪,不過誇張的把手設定也是為了進一步降低風阻。
Source 1988年奧運,美國隊的戰車。其他國家的單車設計跟上了,所以這一年美國隊沒有佔到什麼便宜。
Source 1988年的紐西蘭選手,車架由當地車鋪燒製。
計時賽更是賽車爭奇鬥艷的舞台,同一年的奧運,追逐賽車的設定幾乎是各國計時賽車的主流,同時更多增強流體力學的零件也浮出水面,諸如刀狀車手把,水滴狀安全帽,以及特殊材質的貼身車衣(Skin suit)等太空時代的產物。
Source 1988年法國的100公里計時賽車隊。
Source 隔年1989年,法國的100公里計時賽車隊。
同期的單車廠們幾乎都趕搭這股追求流體力學的風潮(想像一下曾經的登山車,或者時下的fixie),連零件廠Campagnolo都推出一套C-Record (全名Corsa-Record,英文 Race Record),以流線形塑各個零件的外觀。
Source 大名鼎鼎的Campagnolo C-Record 螃蟹夾煞車,也算是同期追求流線造型的製品。
Source 菜刀車手把,與80年代先生。
低風阻的幫助真的這麼大嗎?1989年環法賽的 Greg Lemond 最後計時賽的逆轉勝,給了大家一個肯定的答案。追逐賽車搭配全新設計的計時休息手把,更是 Lemond 車壇傳奇的頸上添花。這邊來看看最後一站的計時賽:
賽前Greg Lemond 總時間慢了冠軍 Laurent Fignon 足足有50秒,最終計時賽之前,地主選手Fignon還很搖擺地恭喜Lemond即將獲得環法亞軍。最後這場計時賽讓 Lemond 反贏了8秒,跌破大家的眼鏡(特別是Fignon的那副)。關於 Lemond 這位被低估的偉大運動員,之後會專文歌頌一番。
Source 1994年的FES TT車,700c後輪搭配24吋前輪。
總而言之,80年代真是追逐賽車百花齊放的年代,可以說是一種別具時代性的單車。
Source 消失在時代洪流的手把設計,以及A片男演員的鬍鬚。
Source 仮面超人面罩。
Source Benotto的尖端科技結晶。
Source Pinarello 的 Espada (鬥牛劍)。
Source Bianchi。
Source1994 Bianchi。
Source 美得過火的 Cinelli Laser, 更極端的設計。
Source 超性感的90與91年計時賽冠軍 – Leontien Van Moorsel(左) 與 Petra Rossner。
4. 追逐賽車的熄燈號
追逐賽車這種低風阻的概念,也從場地車與計時車延伸到其他競賽項目,不過排除競賽規定之後,事實證明這樣子的單車設計不太適合其他賽事。首先以公路賽而言,追逐賽車超級不舒服的騎姿,長距離比賽下來反而會造成選手體能上的負擔,而且重心太前傾的設定也不適合全地形的公路賽。三鐵賽雖然曾經出現過這種單車,不過因為競賽過程中選手必須自備維修補給,騎這種車比賽的話,選手必須準備不同尺寸輪胎與內胎,徒增負擔。
80年代間,UCI 一直對小輪徑前輪抱持相當的疑慮,但是又找不到適當的方式規範。84到96這十餘年間,大家對更低風阻設計的追求也已經近乎走火入魔,更慓悍的單車設計越來越不適合量產,諸多原因驅使下,最後是90年代末期,在UCI頒佈”自行車雙輪必須同徑,車架必須以三根支柱為主結構”的規範下告終。
到底UCI是不是阻止單車進步的阻礙?追逐賽車是不是真的比傳統車來得勇猛?回首1984年奧運的100公里團體計時賽,美國隊還不是輸給使用一般車的澳洲隊?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的個人計時賽,大概也可以看出端睨。同樣是地主的美國隊,端出這台更瘋狂的GT短手暴龍 – Superbike 2,最後還是輸給只用了超人手把的法國隊Look戰車:
Source 1996年奧運的美國隊戰駒 GT Superbike II。
Source GT Superbike II 專文介紹。
用追逐賽車達成的世界紀錄,最顯赫的大概就是Francesco Moser 1984年打破 Eddy Merckx 一小時記錄的怪車:
Source Moser 事後承認有透過輸血的方式加持,當時這個作法雖然有爭議,但沒有明文禁止。
Source 42吋的後輪,搭配24吋的前輪。
如果說追逐賽車這個設計概念方向正確的話,照理說 UCI 的兩輪同徑規定頒發之後,Moser 當時的紀錄應該是後無來者才對。事實證明這個記錄隨後被兩輪同徑的單車打破,真正影響成績的不盡然是前輪的尺寸,而是更基本的騎乘姿勢,以及想當然爾的選手實力。
即使追逐賽車的設計已經是過去式,基本的設計精神仍然傳承在今天的計時賽車裡面,而80至90年間的自行車科技,也在追逐賽車這個古典鋼管與太空科技思維的結合,記下一筆速度、浪漫又優雅兼具的工藝史。
參考資料
這篇文章光是資料蒐集就花了半年,目前看來是全世界蒐集 Funny Bike 最完整的一篇介紹了!
歡迎轉載,註明出處即可。賺到!
看不太懂,但是感觉有贴有赚到!
Lemond的時間的縮短 其姿勢跟車子幫助不小
好認真的一篇文章!
太精彩的一篇文章!!
真是細膩用心的一篇內容!!
無名氏,
賺到!!
bottle,
同意!! 當然 Lemond 的帥氣帶動的觀眾緣,心裡面也偷偷贊同…
柏純, Knox, elsen77,
賺到!! 感謝!!
好文章!我要永久收藏!
樓上的Knox不是我,我是另一個Knox XD
Knox,
沒想到這也變成菜市場名!! 賺到!
這篇真的太讚了!
80年代太讚了!
有衝動想換小前輪,前叉內彎一下~
siao bai,
我也這麼認為!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家裡有兩三台這種車… 研究這種車太深, 走火入魔了!!!
好棒喔
好像很少看到
整理得很認真
讚讚讚讚讚讚讚讚!!!
robin wang,
賺到~ 對阿這種車現在很少人生產了, 看到賺到!!
這時候就得提一下飛翔的蘇格蘭人(The Flying Scotsman)Obree!!!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eme_Obree
Obree 真是有夠屌, 從研發到競賽都是一手包辦, 真算是低風阻自行車達人了.
http://www.cyclingnews.com/news/graeme-obrees-amazing-bicycle
厲害的是到現在變成阿伯了還繼續有在玩車.
有夠讚的一篇文章, 沒想到打造這種半復古的速度怪車阿!!
真的是有看有賺到,太精彩了!
太精彩!感觉看到就是赚到了!
IJWTS wow! Why can’t I think of thigns like that?
I can’t believe I’ve been going for years without knowing that.
這文章寫得好~
看得我真是佩服
感謝大大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