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這台電腦好漂亮喔, 它是Pentium多少的?」這是一句大家相當熟悉, 用來問候別人電腦的用語. 這個”Pentium多少”是指什麼多少? 價格多少? 還是重量多少? 答案大家都心知肚明, 大家會問的不外乎是CPU的運作時脈有多少. 是的, 大家對於個人電腦最重要的衡量標準, 通常就是那顆CPU的運作時脈. Apple以前雖然也有一點, 不過現在的MacBook證明他們也完全接受這樣的價值觀.
對於電腦硬體有研究的朋友們, 應該可以瞭解一台主機的整體運作效能, 關鍵不單只是一個CPU的運作速度, 而是所有運作原件的效能, 也就是說除了CPU之外, 最重要的幾項零件包括顯示晶片、記憶體. MacBook很明顯地使用了較低階的顯示晶片 – 主機板內建的整合型顯示晶片, 這種設計有兩大特色, 一是成本低廉, 附加在主機板的晶片組上面, 等於說主機板附贈的; 另一大特色就是效能不彰, 由於顯示晶片必須用到的顯示記憶體必須從主記憶體裡面分享出來, 因此如果用到顯示卡的加速繪圖功能(例如3D電腦遊戲、3D動畫製作), 顯示卡的效能高下立見. 以Mac OS X這個到處都會用到顯示卡加速繪圖功能的作業系統來說, 給了蹩腳的顯示卡原則上就像是賣臭豆腐但是沒有附泡菜一樣沒誠意.
Apple之所以這麼做, 看來不出有三大原因: 一是用來壓低成本, 二是和MacBook Pro進行更大的市場區隔, 第三則是電池使用效率. 前兩個原因都可以發現行銷部門精心雕琢的痕跡.
首 先以壓低成本來看, 大家試著以Windows PC使用者的判斷角度來看: 一台搭載最新最棒的Intel雙核心CPU的中小型筆記型電腦, 售價僅美金1千元出頭、台幣四萬元以下, 而且OS X之外, 使用者同樣可以安裝Windows XP. 市面上定位相近的PC筆記型電腦要達到此般售價實在不怎麼容易, 必須透過各種障眼法讓消費者以為有賺到(例如美國Dell將標準保固降低為僅90天、降低電池電容量等)才能勉強出這麼低的售價. MacBook正是採行相似的行銷策略, 凸顯一般消費者最容易注意到的規格, 伴隨低價讓正在選購電腦的財主們覺得站在價值價值比的槓桿最高點. 此外根據產業馬路消息, 採用越多的Intel晶片, 所能獲得的進貨補貼就可以提高不少, 因此對Apple來說, 選擇Intel內附的顯示卡, 根本就像是買CPU送的贈品.
第二個原因關於Apple筆記型產品的市場區隔, 可以說是Apple筆記形成俗的慣例, 只不過這一次面對大環境的轉變, 也必須進行更為踏實的調整. 以前的iBook與PowerBook時代, 除了效能上的些微差異以及螢幕尺寸不同之外, 低階的iBook少了兩大功能: 外接顯示器功能限制(包括不能開啟延伸桌面(Extend Desktop)的設定以及不支援數位DVI螢幕), 以及聲音輸入(Line-In)的功能. 少了這兩項功能, 對於以往和泛PC市場區隔開來的Mac小世界來說不算什麼, 不過當小水池與大江河貫通的今天, 這兩項早就是PC筆記型電腦標準配備的功能實在是不加不行, 最後還是必須回到根本, 利用硬體配備上的差異來區隔是不是Pro產品.
第三個原因, 根據嚐鮮使用者的說法, 新的MacBook如果不使用無線網路與光碟機, 電池的續航力可達6小時之譜, 相較於MacBook Pro樸拙的3小時出頭, 大家一定會感到相當地好奇, 同樣用雙核心CPU, 螢幕少個區區兩吋, 剩下來的電跑到哪裡去? 沒錯, MacBook Pro的那個ATI X1600超強顯示卡就是吃電的元兇啦! MacBook選擇孱弱的Intel內建顯示卡, 另一個優勢就是省電的特性!
此時的老Mac們也許會感到背叛與墮落, 彷彿政治死硬派支持者看到最喜歡的政黨不走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改走偏向中間的妥協路線. 是的, 現在的Apple深深瞭解本身的優勢, 並且試著在某些方面進行妥協, 吸引更多消費者改買Apple的電腦產品. 尤其當Apple準備面臨後iPod時代, 該買iPod的人都已經將金錢貢獻給Apple之後, 剩下的獲利成長就必須依賴其他的產品或服務了. 終究, 那個曾經辜負Mac迷, 一心專注iPod產品的負心漢Apple, 又回過頭來認真經營Mac主機市場了, 而且這一次他們摒棄了以往的偏執狂, 開始了墮落… 歐不, 開始了修正主義策略, 積極地向廣大PC用戶們推行更為輕鬆的平台更換解決方案.